以我而言,年轻时曾经也为了这个问题考量很久,最后我与另一位指挥朋友决定做一个实验,就是我们轮流以「使用指挥棒」跟「不只用指挥棒」来指挥同个乐段给对方看,彼此讨论接收到了什么,最后决定还是使用指挥棒应该是比较适合我的指挥方式。
但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「为音乐服务」,如果今天我碰到一个曲子,觉得不使用指挥棒,比较能达到我与乐团的沟通时,那么当然就不会用,像是巴伯《弦乐慢板》就可能是这样的例子。
Q5:为何指相同的曲目,有些指挥看起来很激动,有些则非常冷静呢?
同样的曲目,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,完全取决于指挥自身对于这份音乐的诠释,只要指挥对自己是百分之百的诚实,那么诠释方式没有所谓对错,只有听众喜不喜欢、能否接受而已。最不应该的是人云亦云,采用其他人的演出模式,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很人工,完全不诚实。
Q6:要如何分辨「好」指挥呢?
好的指挥一定要能够「维持自我」,发现自己的想法, 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。我不是其他人的复制体,我只能是我自己的最大值(I'm the maximum of myself)。
Q7:如果不能只是模仿,指挥要怎么学习呢?
在学习指挥的初期,模仿当然是必要的,如果你觉得能被自己的老师或是什么样的指挥诠释说服,那当然可以先藉由模仿他们起头,但最终一定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方式。这跟孩子的成长很像,所有小孩小时候都一定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学起,但慢慢地就会产生出自己的思考方式,发展出自我的人格。学习指挥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Q8:最能影响指挥功力的要素是什么?
以我的观点,是「时间」。时间可以让一个人成长,变成熟,同时也能增加人生经验。刚刚说我们要「为音乐服务」,找出作曲家想说的话,其实就是在分享作曲家的人生经验,如果你没有尝过失恋的痛苦、没有失去至亲的难过,或是没有感受过新生命诞生的喜悦,你要怎么去诠释贝多芬、舒伯特、布拉姆斯⋯⋯这些作曲家用音乐传达出的人生经验呢?
Q9:作曲家、曲目与指挥诠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?
我认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事情,通通都写在他的乐谱里了,我要做的是从乐谱中探寻这些蛛丝马迹,呈现出作曲家的想法。拿柴科夫斯基的《悲怆》交响曲来说好了,很多人都说这首曲子因为写在他去世之前,所以充满了死亡的预感等,但难道可以说某个乐章的某个音就一定是代表死亡吗?如果用这种方式,在逻辑上其实不通。当然,以乐迷欣赏的角度而言,透过这些背景故事,更认识作曲家,是没有问题的。只能说以我个人身为指挥这个身分来说,通常我不会特别去探寻这些「创作故事」。
相对「创作故事」,我觉得「古乐研究」对我的影响比较大。大概50年前,古乐研究家开使用古乐器演奏时,其实我这个世代的音乐家多半是抱着嘲笑的心态看待,但慢慢地我开始去听这些演出,他们与战后巨匠的「全然浪漫观点」完全不同,其实真的引发了大家去思考这样「厚重」的古典、巴洛克时期音乐是对的吗?也渐渐影响了音乐界的诠释。
Q10:您会如何形容指挥生活呢?
寂寞(lonely)。这不只是因为指挥家要四处客席、奔波而已,而是「指挥」这个职业,自然地会跟「乐团」产生一种「主从」关系,此点在独奏家比较不会发生,因为独奏家会跟乐团成员一起演奏,很快就打成一片。而且独奏家通常只会待个两三天,不像指挥家一待就是一、两个礼拜,这也代表你不在家的时间更长了,大多时候是觉得有点孤单、寂寞的。
不过就像我讲的,这是一个很幸运的职业,可以完整地做你自己,而且创造出许多美好的音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