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由曰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,而我犹代子,吾将为名乎?名者,实之宾也,吾将为宾乎?鹪鹩(jiāo liáo)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归休乎君!予无所用天下为。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(zǔ)而代之矣。”
译文:
尧帝是古时的好帝王,在位多年,政治清明,天下安定。他虽然是帝王,对人却很谦和,又体察民意。听说民间有个贤士,名叫许由,隐居在箕山上,便派人去请许由来,准备当面把帝位移让给许由。
尧帝对许由说:“好太阳出来了,圆月亮出来了,还在日日夜夜燃烛照明。设若你是烛火,难道不觉得太丢脸了吗?及时雨下了,还在引池水灌庄稼。设若你是水池,难道不觉得白白浪费吗?
许先生啊,你在民间,影响远播,致使天下安定。我坐在帝位上,装扮神主似的,枉自享受拜祭,感到万分惭愧。现在,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治理吧。”
许由回答说:"你治理天下,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,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,我将为了名声吗?名利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价值。
鹧鹡在森林中筑巢,不过占用一棵树枝;鼹鼠到大河边饮水,不过喝满肚子。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,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!厨师即使不下厨,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!"
庄子认为:得道者“志在青云之上”,当然不会为了名利追求表面的东西,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圆满与丰盛,名利对他们不仅无用,反受其累。
名利仿佛是一团迷雾,使我们迷失本性,只有放下名利,心境才能开阔,人生才得解脱。所以,至人无己、神人无功、圣人无名,都是以逍遥游的心量、境界、智慧、功夫作为基础的。
/ 伍 /
原文:肩吾问于连叔曰:“吾闻言于接舆,大而无当,往而不返。吾惊怖其言,犹河汉而无极也,大有径庭,不近人情焉。”
连叔曰:“其言谓何哉?”
“曰:'藐(miǎo)姑射(yè)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肌肤若冰雪,绰(chuò)约若处子;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;乘云气,御飞龙,而游乎四海之外;其神凝,使物不疵疠(cī lì)而年谷熟。吾以是狂而不信也。”
连叔曰:“然,瞽(gǔ)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,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。岂唯形骸有聋盲哉?夫知亦有之。是其言也,犹时女也。
之人也,之德也,将旁礴万物以为一,世蕲乎乱,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!之人也,物莫之伤,大浸稽天而不溺,大旱金石流、土山焦而不热。是其尘垢秕糠,将犹陶铸尧、舜者也,孰肯以物为事!”
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,越人断发文身,无所用之。
尧治天下之民,平海内之政,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,汾水之阳,窅(yǎo)然丧其天下焉。
译文:楚国著名隐士接舆先生,曾经唱《凤歌》笑孔子想当官,又曾经假装疯病,逃避国王的聘请,随后就带着贤妻到处流浪,修仙学道去了。
有个肩吾先生,也是学道的,去拜访接舆,恭听他的奇谈怪论,感到吃惊。
事后,肩吾向连叔求教:“我从接舆那里听到一些话,大话连篇没有边际,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。他的话让我惊讶,就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虚无,跟一般人的差异甚远,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。”
连叔问:“他说的是些什么呢?”
肩吾转述道:“在遥远的姑射山上,住着一位神人,皮肤润白像冰雪,体态柔美如少女,不食五谷,吸清风饮甘露,乘云气驾飞龙,遨游于四海之外。
他的意念那么专注,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,年年五谷丰登。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,一点也不可信。”
连叔听后说:“是呀。瞎子不能看美术,聋子不能听音乐。眼睛瞎,耳朵聋,当然是残疾;智力瞎,慧根聋,同样是残疾。这些话我也是针对你而言的,老兄。接舆的那番话,你可以不信,但是我信。
有那样的神人呀,有那样的神德呀,他将统筹万物,使其同归大道,协和成一。天下大乱了,人人都祈祷,他不能一件件做完天下事,那样他会累垮。他要做的是不露形迹的统筹万物,使其同归大道,协和成一。
有那样的神人呀,任何外物都没法伤害他。洪水涨齐天了,淹不到他。天大旱,金石熔成液态,土山烧成焦,烤不到他。他是神人,品质非凡。
老实说吧,附着他身上的一星星碎屑,一点点微渣,也能陶冶出尧啦舜啦这样的好帝王。既然如此,他就不必一件件做天下具体的琐事了。接舆的那番话。可信呢不可信,请老兄再想想。”
这两位道友又讨论尧帝为什么退休。
连叔说:“宋国贵族戴章甫帽,表示崇敬文化传统,因为这种帽子样式古典,孔子都爱戴呢。宋国有人买了一大批章甫帽,千里迢迢的贩运到越国去。结果没人买,因为那里的人剪短头发,裸体纹身,不兴戴帽。
尧帝在位,治理百姓,天下太平。后来他去缥缈的姑射山,拜见四位先生,聆听教诲。返回汾水北岸的国都平阳城以后,尧帝满眼迷茫,感到环境陌生。
什么江山社稷,简直是越人的章甫帽,没有用处。再也没有兴趣留恋帝位了,他念念不忘的是缥缈的姑射山,以及那四位先生的教诲。他就让出了自己的天下,于是退休归隐去了。”
庄子希望:用这样一个超越尘世功利的自由精神的象征,来引导人们进入忘我无己的境界,从而泯灭尘世间一切苦恼。然而,这个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。
就像法国▪罗丹说的:我们在人体中崇仰的不是如何美丽的外表的形态,而是那好像使人体透明的内在的光芒。
/ 陆 /
原文:惠子谓庄子曰:“魏王贻(yí)我大瓠(hù)之种,我树之成而实五石。以盛水浆,其坚不能自举也;剖之以为瓢,则瓠落无所容。非不呺(xiāo)然大也,吾为其无用而掊(pǒu)之。”
庄子曰:“夫子固拙于用大矣。宋人有善为不龟(jūn)手之药者,世世以洴澼(píng pì)(kuàng)为事。客闻之,请买其方百金。聚族而谋曰:'我世世为洴澼,不过数金。
今一朝而鬻(yù)技百金,请与之。’客得之,以说(shuì)吴王。越有难,吴王使之将。冬,与越人水战,大败越人,裂地而封之。
能不龟手一也,或以封,或不免于洴澼,则所用之异也。今子有五石之瓠,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,而忧其瓠落无所容?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!”
译文:梁国有个惠施先生,亦即惠子,很有学问,又精通辩论术,是庄子的朋友,惠子做官,当了梁国相爷,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,地位恒赫,便很瞧不起庄子的学说,认为全是大话空话,太不务实,于国于民于已,没有半点用处。
惠子请庄子到相府里来,想纠正庄子的思想意识,以尽朋友之谊,而收挽救之效。当然,直接纠正必定不好,只好暗讽。
惠子对庄子说:“国王赐给我大葫芦种子。我种在后院内,结了个大葫芦。匠人加工成容器,容量五大斗,大极了。
用来盛水盛浆吧,担心容器底部薄了不坚固,承受不起自体的重量,容易破碎。纵剖成瓢吧,仍嫌太大了,因为舀水舀酒舀汤都用不着那么大呀。
能说这大葫芦不够大吗?不能。可是大而无用,空空然在自大。不中用的东西,我干脆一锤子打破,摔了。”
大葫芦者,太糊涂也。庄子心头明白,一点也不生气。
他说:“你老先生只会用小器,不会用大器,一贯如此。我也讲个故事;宋国有一家人。世世代代蹲在河边漂濯丝绵,一家人一直靠这个生活。
同时根据神传秘方,调制一种护肤的特效药,自产自用。寒冬漂濯丝绵,手搽了药,不皴不裂,不生冻疮。
外地有客来拜访这家人,出百金的高价、买制药的秘方。于是全家聚会讨论,都说:“我们世世代代漂濯丝绵、辛苦一年才挣几金。现在卖技术,一天赚百金。卖吧。”
来客买得秘方以后,远游吴国,晋见国王,取得信任。后来越国侵犯吴国,吴王派他带领军队参加冬季水上战役,他的士兵都搽了护肤的特效药,手脚不生冻疮,大败越国军队。
吴王酬谢他,赐土地,封侯爵。
你看,同样的使手不皴裂,一个大用,惕土封侯,一个小用,一辈子免不了漂濯丝绵。
你有大葫芦,容量五十斗,真算是大器,为什么不镂空内瓤,做成大腰舟,去漂游江湖,倒去担忧大而无用?这样看来,你老先生的思路仍旧扭曲如蓬草,是这样吗?”
庄子认为:“物无弃物,人无弃人”,关键在于你怎样看。正所谓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聪明人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事物,他们往往能从事物的特点中发现它们的长处。
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用处是不一样的,同样的药膏,一个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禄,一个却无法摆脱家族世代漂洗的命运,其差别之大,令人称奇,这就是智慧的力量。
/ 柒 /
原文:惠子谓庄子曰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(chū)⑩。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今子之言,大而无用,众所同去也。”
庄子曰:“子独不见狸狌(shēng)乎?卑身而伏,以候敖者;东西跳梁,不辟高下;中于机辟,死于罔罟(gǔ)。今夫斄(lí)牛,其大若垂天之云,此能为大矣,而不能执鼠。
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、广莫之野,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?不夭斤斧,物无害者,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译文:庄子听不进惠子的暗讽,倒劝惠子离开朝延,漂游江湖。惠子只得放弃暗讽,干脆明批。
对庄子说:“我的领地上有一棵大树,别人说是樗,也就是臭椿。树身长满太疙瘩,木匠弹不下墨线。旁柯高枝全是弯的扭的,圆不中规,直不中矩。长在大路边多年了,木匠走过,熟视无睹。
你先生所讲的都是空话,就像那棵臭椿,大而无用。难怪啊,众人都不理睬你。
臭椿气味难闻,这是骂人的话。庄子笑笑,来个小小报复。
他说:“你先生该见过臭鼬吧,也就是放臭屁的黄鼠狼。黄鼠狼俯伏在暗处,恭候鼠辈出来游玩,出来一只,便扑上去,东西跳跟,上下追赶,只顾捕捉者鼠,不顾自身危险。结局却是老鼠脱逃,自己反而触动机关,落人捕网,死得悲惨。
再说那传闻的牦牛吧,庞然大物,好像天际的云。说大也够大的了,奈何是个大笨蛋,不会捕鼠,不像黄鼠狼,聪明又敏捷。现在先生你有大树嫌弃它不中用,为什么不移植到非现实的国度,那辽阔而寂静的土地上去呢?
在它的绿荫下,你漫游,你玩乐,深入无为之境,你闲躺,你安睡,获得逍遥之乐。你将同它一样,不会挨刀短命,不会受害遭灾,不会被人认为有用处。你若这样做了,就能活得自由自在,不会再有人生的艰难痛苦了。
庄子认为:万事万物自有其价值,物无害者,正是它的不用之用。总之,事物是大用还是小用,关键在于眼光,只有有智慧、有眼光的人才会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。
人也一样,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、自由发展的生命体,最自然正确的生活方式,就是"不限于一用",不要被限制、被压迫、被奴役,看似一处无用,实际上处处可用。
庄子在《逍遥游》中阐述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,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,无所作为,无所追求,唯其如此,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。但显然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。
清人林云铭评论《逍遥游》说:“篇中忽而叙事,忽而引证,忽而譬喻,忽而议论,以为断而未断,以为续而非续,以为复而非复,只见云气空,往反纸上,顷刻之间,顿成异观。”
《逍遥游》的确是古代散文中突破常规艺术格局的一道“异观”。小编为什么选《逍遥游》作为《古文观止》精选的开篇?
人存在于社会,受到社会制约,形体和肉体也许很难获得逍遥和自由,但是在精神领域,我们可以自己搭筑起一片自由空间,抵御外在的利益诱惑,从而体会怡然自得的逍遥游。
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拜金主义,享乐主义泛滥,人们迷失方向进入了迷离的状态,所以人人都需要一种除去生存困境以外的自我拯救方法。
而庄子“心之逍遥”的生存境界给我们带来了一盏明灯,告诉我们要培养不为物累的独立风骨,用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的方式来体“道”,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追求某种精神逍遥自在的境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